气不足则胖,血不足则瘦:中医“气血双调”的养身智慧
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: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,却总爱发胖,稍动就累;另一些人饭量不小,却瘦得皮包骨,还容易头晕心慌。在中医看来,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体型,根源往往都指向“气血失调”——即“气不足则胖,血不足则瘦”。气血如同人体的“能量源泉”,气主“推动、运化”,血主“滋养、濡润”,二者失衡,身体便会以“胖”或“瘦”的形式发出预警。
一、气不足为何会胖?—— 虚胖多因“痰湿内停”
中医认为,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气的核心功能是“推动”和“运化”。当气不足(尤其是脾气虚)时,身体的“运化”能力会大打折扣:一方面,无法正常将摄入的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(气血),另一方面,也不能及时排出体内的水湿,导致“痰湿内停”。这些无法被代谢的痰湿堆积在皮下、脏腑,就形成了“虚胖”。
这类虚胖人群的典型表现是:体型臃肿但肌肉松软,尤其腰腹肥胖明显;平时容易疲倦、懒得动,说话声音低弱;大便多不成形,舌头胖大、边缘有齿痕(中医称“齿痕舌”),舌苔白腻。这正是“脾气虚,痰湿盛”的信号——气无力推动,痰湿越积越多,体重自然难以下降。
二、血不足为何会瘦?—— 形销骨立多因“濡养匮乏”
血的作用是“濡养周身”,皮肤、肌肉、脏腑都需要血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。若血不足(尤其是肝血、心血亏虚),身体得不到足够的“营养供给”,就会像庄稼缺水缺肥一样枯萎——肌肉失去濡养则消瘦,皮肤失去滋养则干燥,甚至头发也会因“血不足以荣发”而枯黄脱落。
这类消瘦人群常伴有:体型瘦削,面色、嘴唇苍白;容易头晕眼花、手脚发麻,女性可能月经量少、色淡;睡眠质量差,多梦易醒(中医认为“血不足以养心,心不藏神”);舌头颜色偏淡,几乎看不到血色。他们看似能吃,实则脾胃可能因“血虚”而运化功能减弱,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充分转化为血,形成“越吃越虚,越虚越瘦”的循环。
三、两个经典方子:调气消胖,补血增肌
中医调理从不“头痛医头”,而是针对“气不足”“血不足”的根源,通过补气血、调脏腑,让身体回归平衡。
1. 治“气不足之胖”:参苓白术散(健脾益气,化痰祛湿)
适用人群:虚胖、乏力、大便不成形、舌苔白腻者。
原理:气不足的核心是“脾失健运”——脾就像身体的“运化机”,脾虚则水湿无法代谢,堆积成痰浊。参苓白术散以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,恢复脾的“动力”;再配山药、莲子、白扁豆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辅以薏苡仁、砂仁利湿化痰,让多余的痰湿随代谢排出,体重自然下降。
注意:服用期间需忌生冷、油腻食物,避免加重脾胃负担;同时配合散步、八段锦等轻运动,更能助气血流通,加速祛湿。
2. 治“血不足之瘦”:归脾汤(益气生血,养心健脾)
适用人群:消瘦、面色苍白、头晕心悸、失眠多梦、月经量少者。
原理:血的生成依赖“脾”的运化(将食物转化为精微)和“心”的推动(心主血脉,心血足则血能濡养周身)。归脾汤用黄芪、党参补气(气能生血),当归、龙眼肉直接补血,白术、茯苓健脾助运化,再以远志、酸枣仁养心安神,让气血“源头充足”且“运行通畅”。气血足了,肌肉得以濡养,身体会逐渐丰腴,精神也会更饱满。
注意:补血需循序渐进,避免急于求成;可搭配红枣、枸杞、黑芝麻等食疗,同时保证充足睡眠(夜间是肝血修复的关键时段)。
四、气血调和,体型自安
中医看待胖瘦,从不止于“体重数字”,更关注“气血是否充盈、脏腑是否调和”。气不足的胖,是“痰湿壅滞”的虚胖;血不足的瘦,是“濡养匮乏”的虚弱,二者看似相反,实则都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调气用参苓白术散,是为了让脾“动起来”,把多余的痰湿清出去;补血用归脾汤,是为了让气血“足起来”,把亏空的滋养补回来。但更重要的是,日常需遵循“食饮有节、起居有常、不妄作劳”——毕竟,气血的充盈从来不是靠一方一药,而是靠对身体规律的长久尊重。当气血调和,胖者自瘦,瘦者自丰,这便是中医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智慧所在。
关注点赞爱心,了解更多中医知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华亿配资-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-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-网上股票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